首页 > 体育 > 正文

“雪游龙”千折百转,揭秘“雪上F1”医疗保障

2022-02-03 21:08:04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2月3日电 (杜燕 钟艳宇)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雪车雪橇堪称冬奥会中速度最快的项目,这项“勇敢者的游戏”平均时速超过130公里,被誉为“雪上F1”。为什么“雪游龙”上救人难?为什么医疗站设在弯道附近?为什么队员要穿防护服?……今天,作为场馆保障医院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22年冬奥会医疗保障团队揭秘如何做好“雪游龙”赛时医疗保障。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位于京北第一高峰小海陀山的半山腰,中国第一条奥运标准的雪车雪橇项目赛道,全长1975米,垂直落差121米,设有16个角度、倾斜度不同的弯道。因其外形犹如一条银龙盘绕在山脊之上,被形象地称为“雪游龙”。冬奥会期间,这里将承担雪车、钢架雪车、雪橇全部比赛项目。

医疗保障团队揭秘如何做好“雪游龙”赛时医疗保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比赛时会出现哪些危险情况?

雪车雪橇比赛被誉为“雪上F1”。医疗保障团队介绍,因其速度“飞快”,运动员一旦冲出赛道或撞击围栏,重者有生命危险,轻者出现骨科的损伤,例如,肩部和四肢的损伤、脊柱的外伤、头外伤,在头外伤中脑震荡的发生率也是非常高的,以往比赛中,也曾出现过运动员飞出赛道的死亡事故。

因此,除了佩戴头盔等保护装置外,运动员也需要精确控制自己的身体来保障自身安全。

与此同时,专业、高效、技术过硬的医疗保障尤为重要。

谁为“雪上F1”保驾护航?此次出征北京冬奥会医疗保障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保障队共54名队员,是来自27个临床、医技等学科的核心骨干。他们各学科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既侧重于运动员受伤的创伤救治、骨外伤领域,还兼顾工作人员和观众的需求,配备了包括创伤、骨科、外科、急诊、内科等学科在内的专家,以满足整个场馆内可能发生的各种医疗处理。赛时,队员们将分布于FOP10医疗站(赛道医疗站)、FOP15医疗站、出发区、结束区、工作人员、观众区6个医疗站参与保障工作。

两年多来,队员们从了解比赛项目开始,反复模拟演练,用双脚丈量出宝贵的救援地图。

医疗保障团队队员们拍摄的凌晨六点和午夜时分的“雪游龙”。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为什么医疗站依“弯”而设?

“雪游龙”从上往下共设置了16个弯道,其中第11个弯道为全球独具特色的360度回旋弯道。

出发区医疗站是运动员做准备和出发的地方,要求运动员要有爆发力,因此运动员在此可能会出现肌肉拉伤、关节损伤等意外。往下,是FOP10医疗站,一旦在螺旋弯的高点之前发生事故,运动员可能会停留在第10号弯附近;往下,是在15号弯的位置,这里是整个赛场的最低点,也就是速度最快的点,运动员时速可达130至140公里,这也是整个比赛医疗保障的重中之重。再往下,就是结束区医疗站,运动员在此属于爬坡的过程,速度在减慢的过程中会因失去平衡,而出现翻车翻撬的事故。

“雪游龙”上救人为什么难?

医疗保障团队介绍,整个赛道非常狭窄,仅有1.5米宽。在如此狭窄的赛道达到非常高的速度,可想而知,如果出现意外的话,运动员所面临的危险是非常大的。

医疗队员要迅速赶到出事运动员的地点,但超长的弯道,让寻找运动员变得不易。加之疫情要求,医疗队员需要穿着二级防护朝着运动员跑。整个赛道从上至下都是斜坡,又是冰面,医疗队员需要套上冰爪,站在坡地的冰面上,用担架把百十公斤重的运动员抬出赛道,对医疗队员的体力也是非常大的考验。

为什么医疗队员全程穿防护服?

医疗团队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预认证保障活动及世界杯赛均是首次大批境外人员入境参与的重要测试活动,要求闭环内的医疗保障队员全程保持二级防护。

队员到达自己服务的医疗站点,全场都需要穿防护服,随时待命。

队员们按早晚两班分成两组人员进行。因为医疗站没有卫生间,队员们在出发前尽量不喝水。一旦赛道发生事故需要救援,至少要6-8人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

因为比赛均在户外完成,对于医疗队员们,寒冷是面临的又一个考验。同时,医疗站清洁消毒工作由医疗保障队员全权负责。每一个医疗站点一般分为“三区两通道”,其中“三区”就是清洁区、半污染区(缓冲区)和污染区,在穿好防护服后,队员们需要将站点区域所有的物品、药品规范摆放、核查名称数量,还包括打扫卫生,如擦桌子、擦地、收垃圾、封箱、倒垃圾,队员均要遵循流程完成。

54名队员,按照高低风险医疗保障不同人物分为两组,即赛道和观众医疗保障区,两组队员的工作生活区域不在一起,承担闭环外观众医疗站的医疗保障任务的有8名队员,在保障期间,吃住和服务均不能与闭环内为赛道服务的46名队员接触。工作期间,他们可能偶遇到,只能遥遥相望、隔空问候。(完)

标签: 队员 运动员 医疗保障 雪游龙 医疗站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